截圖 2021-12-12 下午10.12.35.jpg

 

《海馬爸爸》閱讀心得之後,當年另外還有一篇閱讀心得的投稿,這次換媽媽上場啦!

林家次女》這本書是媽媽為了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舉辦全國性多語多元文化繪本親子共讀心得感想甄選活動」特別幫我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籍(很可惜已經絕版,目前在網路上只找得到二手書,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選書名的連結),因為她覺得原先指定的讀本都已經有不少人寫過,我自己本身也沒有太多與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等不同語言、文化親友相處的經驗,「憑空虛構」沒有辦法寫出好的心得,媽媽決定換個方式。

林家次女》作者林太乙的文筆很棒,讀起來非常的流暢,而且閱讀時也有種參與作者當時所經歷那個年代生活的感受,非常值得推薦(所以,我不想說因為作者是誰誰誰的女兒)。但作為有「目標」性的投稿,我總算得欠缺關聯性。媽媽引導我多元文化其實不是只有台灣與外國,台灣島內不同的族群也是多元文化,而且我們家還是客家與閩南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試著將先前清明節在苗栗掃完墓又趕回台南包潤餅的經驗,與「多元文化」這個主題扣在一起,這也是她為何推薦這本書給我的原因。這篇讀書心得很幸運地獲得高年級組佳作,可惜當年頒獎的地點是在屏東,實在沒有辦法去參加。全國性多語多元文化繪本親子共讀心得感想甄選活動」是每年固定會舉辦的徵文活動,大家可以考慮參加喔!

 

閱讀《林家次女》之心得感想

 

「在廈門的烹飪中,沒有什麼比薄餅好吃了。廈門人過年、生日、家人團圓,都以薄餅款待客人。薄餅皮是在菜市上買的很薄很軟的麵粉皮,包薄餅的料子有豬肉、豆乾、蝦仁、荷蘭豆、冬筍、香菇等,樣樣切絲切粒炒過,再放在鍋子裡一起熬。熬的功夫很重要,料子太濕,則包起來薄餅皮會破,太乾沒有汁,也不好吃,太油也不好。……天下實在沒有什麼比薄餅好吃的了。廈門人深信這個事實,也只有廈門人才懂得真正欣賞吃薄餅。」為什麼我對這段描述印象特別深刻呢?因為林太乙在《林家次女》這本書中所描寫的天下第一美食薄餅,是在林語堂先生帶著家人遠赴美國、歐洲回國之後,在對日抗戰那個動亂的時代中,無論是人在國外對故鄉的想念或是對於親人離世的哀愁,彷彿都在親人團聚一起製作薄餅、大口吃著薄餅的氣氛中化作團圓的幸福。

薄餅其實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潤餅,這也讓我想起今年清明節,我們全家首次到台南參加媽媽家族的掃墓,第一次吃到媽媽所說台南人的潤餅。源起於媽媽在過年時輕輕感嘆的一句話,「我已經十多年沒有吃到潤餅了。」當我天真的回答說,「我在公館有看過店家賣,媽媽我們可以去買來吃。」媽媽淡淡的說一句,「你不懂。」於是,清明節當天全家起了一大早,先趕到樹林阿公在苗栗的賴家祖厝參加祭祖,之後立刻開車南下台南,和外公、外婆會合之後回到外公在北門南鯤鯓廟附近的老家。叔公連忙點了香帶著我們上二樓神桌前祭拜洪、王二家的祖先。之後到飯廳看到舅舅、舅媽們起了大早準備滿滿二大桌的不同的潤餅配料,外公很高興地帶著我們包潤餅,當自己手包飽滿的潤餅咬下去的那一刻,我覺得我懂了。

然而,看到《林家次女》這本書由第一篇「移植上海的廈門人」開始述說作者作為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次女由小到大的經驗,到這一段她們全家歷經美國、歐洲長住的文化衝擊,民國初年到對日抗戰大時代的悲歡離合,最後轉化為「薄餅」這個廈門代表性美食的小小幸福,這次我彷彿真的有一些懂了。媽媽想吃的不只是薄餅,而是那個專屬於她,也希望能夠分享、傳遞給我們的台南文化,那個原生家庭的認同。因為爸爸是客家人,家族裡並沒有清明吃潤餅的習俗,我們也自小都習於清明去苗栗掃墓,而忽略了媽媽作為獨生女的感受,謝謝媽媽從圖書館借來這本《林家次女》,我相信我是有點懂了。

《林家次女》這本書當然不是只有這段薄餅的故事,林太乙描述了媽媽這個擁有廈門人驕傲的人對她的影響,也描述了一個不是以「林語堂」身分被她認識的爸爸,中西文化融合的身傳言教,「外國人的文化與我們的不同,你可以學他們的長處,但絕對不要因為他們笑你與他們不同,而覺得自卑」,當高三全部成績都是最高的甲等的作者同學們都在準備申請大學時,林語堂這位自己有博士學位的爸爸,卻不要她上大學。更不用說她如何在外語不佳的情形,如何適應美國、歐洲不同文化、環境。這本書讓我看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都看得到,即使是小小的台灣島,也有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習慣的文化,從原住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到現在因異國婚姻、跨國工作等因素而來到台灣的新住民,甚至是我自己家庭中,也有客家文化與台南文化的不同,如同林太乙成為一個這樣獨特的個人,相信我們在台灣多元文化的交融下,只要能彼此尊重多元文化,我們都能成為很棒的台灣人。

arrow
arrow

    東方不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