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析一下這次獲得的小論文評分,相較於第一篇兒童數位世界隱私權保護檢視-以Sharenting為核心(1),雖然總分相同都是21.5,但是在前言及研究方法的部分有成長,都拿到滿分,顯然這次以新聞事件作為研究動機,評審應該是覺得很合理;而研究方法的部分,這次也寫得比較有信心,因為我們有用統計的方法進行量化研究。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研究一下,怎麼寫文獻探討。這二篇小論文在文獻探討的部分,都是被扣最多分的,其實已經與論文的討論內容為主在進行說明了,還是拿不了高分,感覺有點難啊!抓不太到評審的標準。個人也有點小小的疑問,評審不可能去把這些文獻都拿來看,怎麼做評分呢?說不定我們亂寫?如果有高手可以指點一下的話,再麻煩留言給我。
心得這裡看: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心得分享-1130315梯次法政類優等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心得分享-1121015梯次法政類優等
兒少不當對待案件姓名公布現況及法律議題探索
復興實中10信 賴亮宇、林柏儀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台南2歲男童疑遭虐死 生母和同居人收押」這樣的新聞標題時有所聞,也令人遺憾。然而,點選這則網路新聞後,卻發現更令人意外的事實。「男童生母和陳姓同居人……靠生母當板模工維生,同居人則是負責照顧小孩,但去年就曾經發生男童遭虐打的事件……」(溫正衡,2023),果然家暴只有0或無數次。當我們想進一步知道這麼可惡的「陳姓同居人」到底是誰的時候,發現各媒體都因為個人資料保護法的關係,並沒有公開完整姓名。
嘗試人肉搜索時,發現衛生福利部因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建置的CRC資訊網(https://crc.sfaa.gov.tw)以及各地方政府社會局網站,會公告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下稱「兒少法」)行為人姓名。但依然沒查到這位「陳姓同居人」的姓名,新聞中2022年的兒虐案件並沒有經臺南市政府公布姓名。這也引發我們對於兒少不當對待—即違反《兒少法》第49條第1項行為,而依同法第97條處分公布姓名現況調查研究的興趣。
二、研究目的
本文最早的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各地方政府對於違反《兒少法》第49條第1項行為,實際處罰公布姓名的案件現況,蒐集相關案件並進行統計,以觀察什麼樣兒少不當對待行為會被公布姓名?哪幾款的規定是比較常見的違法類型?各地方政府處罰標準是否有所不同?然而,實際進行資料蒐集後,才發現歷年公布姓名的案例,除公告內容、格式不一致外,數量遠比原先預期的少非常多,找出姓名公布案件非常稀少背後原因,轉而為本文研究後期的重點。
姓名公布除了讓行為人個人有所警剔外,也有讓社會公眾、相關機構或業務承辦人員,有機會協力防止未來兒少不當對待行為的再次發生,但比例過低就會失去制度存在的意義。本文研究目的即在於從現況的觀察出發,找出地方政府主動積極公布姓名嚇阻潛在的兒少不當對待事件可能的法律阻礙,並針對目前在處理相關公告時不足之處,提供法律制度調整建議,以促使姓名公布這個制度達成立法時預期可有效降低兒少不當對待案件發生機會的目的。
貳、文獻探討
一、黃志中(主編)《兒少保護與行政裁罰》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邀集專家學者,針對違反《兒少法》第49條之裁罰案件辦理「108年度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行政裁罰研討會」,並將該研討會的論文及會議演講與交流逐字稿,集結成冊出版。該書由局長黃志中主編,本文主要參考該書收錄下述論文:
(一)楊智傑(2019)《「對兒童及少年為不正當之行為」之解釋、類型化與修法的若干建議》,針對第49條第1項第15款的不正當行為,從法律修訂的歷史解釋、目的解釋及行政法院判決見解加以介紹,使本文理解到各地方政府相關行政裁罰公告內容不同可能的原因。這篇論文有關涉及刑事訴訟案件是否應先等待刑事訴訟程序結果的討論,以及其建議修法增加多元的懲處方式,包括公布姓名單獨列為處罰方式及應公布行為而非僅姓名,提供本文在整理分析相關議題時重要的法律論述基礎。
(二)周盟翔(2019)《兒少保護案件行政裁罰列表:續行移送刑事追訴應注意事項》,則由檢察官的角度明確指出「為擴大保障兒童及少年,兒少保護案件刑罰化之趨勢明顯」此一重要概念,基於一事不二罰之法治國原則,「在刑罰優先原則規定下,進一步壓縮行政裁罰之空間,將導致兒少保護案件行政裁罰案件日益減少」。另基於行政機關人員通常是第一時間接獲兒少事件通報,其亦強調行政調查蒐證的重要性,並提出《行政罰法》並無進入住居所實施扣留的程序規定,涉及住宅內違反《兒少法》案件確實可能有裁罰困難。
二、陳致堯《違反兒少法第49條第1項之類型化及裁罰評估指標》
本論文針對《兒少法》第49條第1項第15款前段「對兒少或利用兒少犯罪行為」,列出肢體懲罰類、體育訓練型、托育類等三種常見類型;而後段「對兒少或利用兒少為不正當之行為」此一「不確定法律概念」,認為「解釋上與前段犯罪行為對比,係指未達犯罪程度之不正當性對待行為」,並「以不利身心健康或健全發展為違法構成要件」,客觀評價須與前14款事由相類似或相當,始足構成違法,提供本文正確認識條文的基礎,但並未對後段提供類型化整理。本文參考前述類型化研究,結合現況統計整理出常見的第15款適用的類型。
留言列表